首页 - 网络教育 > 求是学刊编辑部(求是学刊主编)

求是学刊编辑部(求是学刊主编)

发布于:2022-10-23 19:06:56 作者:admin

今天给各位分享求是学刊编辑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求是学刊主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求是学刊的辉煌时期

1990年5月,李小娟撰写的《浅谈文科学报的校对》被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同年6月,《求是学刊》主编余式晖退休,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兼任主编,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衣俊卿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同时调入编辑部工作的有张晓校、杜桂萍,分别担任史学编辑、文学编辑。同年9月,《求是学刊》在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12月,历史编辑、副编审周众离休。周众于1985年—1988年间,曾担任编辑室主任。

1991年1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设了“《求是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1980-1990)”专栏,发表熊映梧、孙云、张奎良、吕冀平教授撰写的4篇学术文章,并发表了副主编衣俊卿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撰写的纪念文章《唯实、求是、图新》。3月21日,黑龙江大学举行《求是学刊》和《外语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纪念会,有关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同志和各界代表130余人参加了会议。9月,为纪念黑龙江大学成立50周年,《求是学刊》第5期发表了由叶伯泉撰写的编辑部文章《追求科学,探索真理》。9月,黑龙江省首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选揭晓,《求是学刊》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新探》(1990年第3期)和赵亚乔编辑的《关于农村实行“两田制”运行模式的构想》(1990年第6期)获一等奖;周众编辑的《英雄与时代》(1990年第3期)和叶伯泉编辑的《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1990年第6期)获二等奖。11月,在1991年度职称评定工作中,衣俊卿破格晋升为教授,张晓校、赵亚乔和杜桂萍晋升为编辑,李小娟破格晋升为编辑。《求是学刊》1991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上被摘发23篇,文摘数量列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名(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2年2期报道)。

1992年3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辟“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栏目,发表衣俊卿的《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和邴正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历史演变》,此后,这一栏目成为《求是学刊》不定期重点栏目;同期,还开辟“史学博士论坛”,发表葛志毅的《玄圣素王考》和冯辉的《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该栏目此后亦成为不定期学术专栏;同月,副主编衣俊卿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7月,赵亚乔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2月,衣俊卿当选为新成立的黑龙江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2月,衣俊卿当选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同年,据有关权威材料调查,《求是学刊》1991年在86条检索途径中被转摘71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二位;《求是学刊》哲学版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求是学刊》1992年所发文章在各报刊上的被转载数量列全国文科学报第3位(据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3年第9、10期报道)。

1993年3月,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主编退休,衣俊卿任主编。6月,黑龙江省第二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张晓校编辑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之争》(1992年第1期)和李小娟编辑的《简论人类精神生活》(1992第4期)获一等奖;叶伯泉编辑的《宋诗发展的美学轨迹》(1991年第1期)、杜桂萍编辑的《两个貌似神乖的诗派》(1991年第4期)和赵亚乔编辑的《论生产力发展的跳跃规律》获二等奖。7月,东北三省文科学报研究会于7月21日-24日举行年会,并进行评奖活动,《求是学刊》获四项奖:叶伯泉和李小娟被评为“优秀编辑”;杜桂萍和张晓校分别获优秀编辑学成果一等奖。7月,李小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8月,张晓校破格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调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求是学刊》主编,杨彬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同年,衣俊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求是学刊》1993年共被114条途径转摘文章7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4年统计数字显示)。

1994年1月,衣俊卿被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3年度全国“优秀编辑”。同月出版的第1期(总第98期)开辟“美学在当代”的不定期学术专栏。3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3年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类优秀期刊。5月,《求是学刊》第3期为“百期专号”,刊有百期纪念致贺单位名单、齐世荣等13名学者的百期感言,以及熊映梧、厉以宁等学者撰写的18篇学术论文。8月,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对学术期刊的双重影响》(刊《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5)分别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青年编辑委员会评选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994年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与学术期刊的发展繁荣》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杜桂萍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报编辑意识》获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9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黑龙江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张晓校任副主编。《求是学刊》1994共被105条途径转载7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5统计数字显示)。

1995年4月,黑龙江省第3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哲学的嬗变:从拟科学到拟价值》、杜桂萍编辑的《优美乐曲中的不和谐音符》、张晓校编辑的《创造性思维与历史认识系统结构》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中国怎样向市场经济过渡》、杨彬编辑的《关于贪污罪构成的要件及刑事责任原则的探讨》获二等奖。8月,衣俊卿教授的专著《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获金岳霖学术奖。11月,杨晓彬调入编辑部工作。12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与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求是学刊》1995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66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6年统计数字显示)。

1996年 2月,李小娟同志被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5度全国优秀编辑。 4月,赵亚乔同志被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评为1994-1995年度优秀编辑。8月,李小娟编辑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为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兼任《求是学刊》主编。衣俊卿的专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李小娟的论文《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第七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期刊。《求是学刊》1996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92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

1997年3月,副主编杨彬调离《求是学刊》,任马列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4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中国哲学的失落与重建》、张晓校编辑的《中观史学与科举制研究》获一等奖;杜桂萍编辑的《论文学史家》、赵亚乔编辑的《论市场经济建构中的集体谈判》获二等奖。 5月,杨晓彬调离《求是学刊》。 8月,杜桂萍、赵亚乔晋升副编审。《求是学刊》1997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8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4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8年统计数字显示)。

1998年4月,康敬奎调入《求是学刊》任法学编辑。 8月,副主编张晓校晋升编审。 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校长,兼《求是学刊》主编。 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7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12月,衣俊卿辞去主编职务,哲学与行政管理系主任丁立群兼任《求是学刊》主编。张晓校在1997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8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65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6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年9统计数字显示)。

1999年1月20日,李小娟被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3月,徐松巍调入《求是学刊》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5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社会思维场论》、杜桂萍编辑的《当代中国美学的走向:辩证和谐的美学》、张晓校编辑的《唐代政治开放述论》、赵亚乔编辑的《当前经济学应该研究的一些问题》均获一等奖。1999年5月18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介绍《求是学刊》文章,题为:“《求是学刊》追求学术高品位” 。6月,《求是学刊》作为黑龙江省5个候选单位之一,参评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和首届中国期刊奖,这是中国期刊界最高奖项。 8月,张晓校调离《求是学刊》。 9月,康敬奎考入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同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10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8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李小娟的《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黑龙江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青年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新开辟了“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法制现代化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批评”等栏目。同年,《求是学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确定为1999年度的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赵亚乔在1998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9年共被122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5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

2000年第1期,《求是学刊》又开辟了“行政法新理念”、“世纪之交话史学”等不定期栏目。2月,丁立群主编去北京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3 个月。3月,徐松巍副主编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读博士后。李小娟主持学报工作。《求是学刊》第2期又在“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栏目基础上开设了“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对“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理论”、“人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检视。5月,《求是学刊》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并被编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第3版)。 6月,杜桂萍的《形式主义美学及其困惑》文章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李小娟的《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评》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李小娟被评为1998-2000年度黑龙江大学优秀党员。7月,李小娟、康敬奎被评为东北地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8-2000年度优秀编辑;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与编辑的品位》、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在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9月,在佳木斯召开的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上,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荣获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李小娟、赵亚乔、杜桂萍、康敬奎被评为1997-1999年度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优秀编辑。杜桂萍考取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11月27日—12月16日,赵亚乔、杜桂萍、李小娟、康敬奎在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培训中心参加全省第一、二期社科类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李小娟、康敬奎在1999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求是学刊》2000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17位。

2001年1月,李小娟被任命为《求是学刊》副主编。据《光明日报》2001年3月11日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1998): 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南京大学统计),《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4月,《求是学刊》李小娟、赵亚乔、康敬奎、杜桂萍等编辑人员整理自1974年创刊以来在本刊发表的全部文章的中图分类号;期刊简介(期刊发展历程、获奖情况、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栏目主题介绍、各时期纪念活动的题字词、贺词);编辑部介绍(编辑部组成、历届主编的简介、编委会简介)等,为完成“世纪光盘”的制作而做准备。截止2001年第5期,《求是学刊》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研究、新儒学、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理念。2001年8月,《求是学刊》“世纪光盘”由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求是学刊》截止2001年第5期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9月,李小娟晋升为编审。9月,杜桂萍被聘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9月,在黑龙江省第六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活动中,杜桂萍编辑的《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李小娟编辑的《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和康敬奎编辑的《依法治国必须弘扬正义法精神》获二等奖。9月,《求是学刊》邀请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会员、西雅图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主席费劳德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演讲稿“怀特海过程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第1期。10月,徐松巍获黑龙江大学教师特聘岗位津贴。10月,《求是学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11月,《求是学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12月,赵亚乔在2000年度学校业务考核中获得优秀。2001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73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5位(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

2002年1月,《求是学刊》改版为国际标准大刊,页码增加到120页,定价8元。3月,杜桂萍获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李小娟获2001年校优秀编辑。4月,黑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02年常务理事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5月,《求是学刊》开设“海外来稿”专栏,促进了《求是学刊》面向国际的步伐.6月,李小娟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特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世界著名过程思想家小约翰·科布、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等为本刊撰文;邀请美国生态纪学会主席赫尔曼·格林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文章“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6月,李小娟获黑龙江大学“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7月,《求是学刊》在“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的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双十佳社科学报”;李小娟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杜桂萍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7月,《求是学刊》协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五届青年编辑研讨会,23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学术报告会,衣俊卿校长做学术报告。8月,丁立群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李小娟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

从1990年-2002年,《求是学刊》在衣俊卿主编、丁力群主编的领导下,本着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把追求高品位视作刊物的生存之本,突出学术前沿,确立主题意识,实现编辑学者化以提高刊物的高品位,建立一支开放型的、富有现代思维的作者群体。因此,《求是学刊》无论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刊物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编辑部有正高级职称的2人、副高级职称的3人,博士(包括研究生)3人,硕士3人。他们的科研成果和获得的奖励丰硕;1991年~2001年,《求是学刊》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地位一直名列前茅,无论在学界,还是在社会上都有很好的口碑,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内权威机构所公布的咨询报告,《求是学刊》自1991年以来,被转载文章的数量排名一直保持在全国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前7名:1991年—第2名、1993年—第3名、1994年—第3名、1995年—第7名、1996年—第3名、1997年—第4名、1998年—第6名、1999年—第7名、2000年—第3名,2001年-第5名。据中南财经大学2000年检索报告,《求是学刊》通过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第17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专题从147种期刊上转载文章363篇,《求是学刊》被转29篇,名列第1位。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评比中获得第15名的好成绩;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统计,2000年《求是学刊》在高校学报转摘率排名中,列第7位,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四大权威刊物转摘81篇。2000年《求是学刊》再次被列为全国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张晓校的个人资料

张晓校,1956年3月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国家二级教授。祖籍山东招远。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师从于王阁森教授),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受教于朱寰教授)。曾任《求是学刊》和《北方论从》常务副主编,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省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带头人,曾任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现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科顾委委员 。曾做过煤炭工人的张教授,1979年考取哈尔滨师范大学,后又考取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和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完成了从矿工到博士的华丽转身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1986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2013年,先后在《求是学刊》、《文明比较研究》、《北方论丛》等学术期刊担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等职务;先后在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担任讲师、教授;2008年,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2011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称号2012年,获省政协优秀委员201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2014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教授。独立承担科研项目:1.2002年,承担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邪教”的根源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1B050);2..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罗马近卫军研究”(项目编号09BSS003)3.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戴克里先研究”(项目编号13BSS001)

请问,孙悟空的原型是什么?他真的存在吗?

《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之形象是否有原型,原型为何,始终是一个难以被淡化的学术问题。凡治《西游记》者,大都难以回避这一学术悬案。

近百年来,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型研究始终包括文化原型和现实原型两个层面。关于文化原型的探讨影响很大,几乎构成孙悟空原型研究的主体。其开始于本世纪初的两位文学史大家鲁迅和胡适,他们的学识、地位使他们的结论获得了无可争辩的权威性,而且也使文化原型显得更具有原型意义的重要因素。八十年代之前,鲁迅的“国产说”(即认为孙悟空形象是由唐人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演化而来的,详见《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九)和胡适的“进口说”(即认为孙悟空形象是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猴子国大将哈奴曼衍化而来的,详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版)影响相当深远,相继生成的其他观点亦与之大同小异,多无法绕过他们。

八十年代后,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鲁迅和胡适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其中,风行于八十年代中期的所谓“混血说”影响最大。“混血说”的首倡者是持“进口说”的季羡林先生。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这是“混血说”的滥觞。之后,蔡国梁、萧兵等先生的论述(详见蔡国梁《论孙悟空的血统》、萧兵《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明确阐述了孙悟空形象原型与无支祁和哈奴曼的承继关系。混血说渐具形态。

八十年代末,张锦池先生率先将取经故事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加以观照整合,纳入一向受到忽略的《三藏法师传》,并将其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平话、小说等构成完整的流变系统。他从对“说话家数”的考辩入手,捕捉出潜隐于孙悟空形象流变过程中的宗教文化密码,指出孙悟空形象在流变过程中曾经具有的长生、修炼、偷窃、好淫等特点,恰恰契合于道教系统的“修炼猿”,与佛教猿猴故事的“听经猿”关涉甚少,从而论证了孙悟空的形象孕育于道教猿猴故事的凝聚、发展于释道二教思想的争雄、定型于个性解放思潮的崛起(详见《论孙悟空的血统问题》,《北方论丛》1987年第5期)。

张锦池先生的论述仍可以归之为“国产说”,它为鲁迅以来的国产说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论据,从而为诸多研究者所认可。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现实原型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影响较大有两说。一是五十年代起流行至今的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贞元五年回到京师,在章敬寺修行。释悟空较玄奘晚了四十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并且回来时在龟兹、于阗等地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在当时的西域地区影响很大,亦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由此,多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后来《西游记》故事里的“孙悟空”艺术形象,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参见孟繁仁《西游记故事与西夏人的童话》)。目前,此说还留有进一步研究和发现的空间。

张锦池先生从取经故事流变系统中亦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解厄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也就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详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故事源流考论》,《求是学刊》1990年第1期)。作为“一说”,张锦池先生的结论是否颠扑不破,还有待于学界的继续研讨。

2001年12月11日《工人日报》的记者署名文章让人吃惊不小。文章指出,著名的敦煌学学者段文杰先生多次考察敦煌壁画并根据历史资料确证:孙悟空原型是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甘肃省安西县据此在日本东冈、东京举办了敦煌壁画临摹摄影展,影响很大云云。新奇之余,笔者重新拜读了段文杰先生的相关著述《新发现玄奘取经壁画考》等,得知,原来段文杰先生在孙悟空形象文化原型方面亦是持鲁迅“无支祁”说,不过他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是释悟空,并没有提及石磐陀,所谓“根据史料确证”云云在段文杰先生的论述中寻不到蛛丝马迹。如此看来,可能是记者的疏忽导致了“张冠段戴”,以至误导了数十家媒体的纷纷转载(仅笔者于互联网了解,即有十几家媒体转载了这一消息),甚至加以生发。其结果,或许能实现为文学形象孙悟空落实籍贯的良苦用心,却没有表现出对学术前辈段文杰先生负责的态度。敦煌学是国际显学,海外学者都十分关注其研究动态,当他们面对段文杰先生的著述和某些媒体的炒作时,或许会提出疑问,甚至产生困惑。如此,则难免损伤段文杰先生以及相关媒体的声誉。这不能不让《西游记》研究者和爱好者忧虑。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编辑部(150080)副编审,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原载《光明日报》2002年4月27日)

围绕孟子来写仁和这篇文章

孟子“仁”论的两面性与终极旨归

摘 要:孟子的“仁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用“王道”反对“霸道”,体现出道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仁政”也具有功利性诉求,即追求一种长期性的、终极性的大利。为理解孟子仁论的这种两面性,需要把功利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孟子宣扬的功利是“仁德”之利的方面,其终极目的在于以道德干政。他的“仁政”说试图提供一套能够使执政者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希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共同获利。

关键词:孟子;仁;道德;功利

作者简介:张燕婴(1974-),女,回族,河北雄县人,文学博士,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编辑部副编审,从事先秦文献与思想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7)04-0046-05 收稿日期:2007- 05-10

功利的思想来源于人类的需要以及对需要的满足。而人类的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分析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P40-54)。前两种需要主要体现为物质性的对象,而后三种需要则明显表现为精神性的对象。相应的,满足人类各层次需要的功利也应当包含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内容。因此本文所使用的“功利”一词不仅指向物质性的内容(小者如钱财、官爵,大者可以是获得国家统治权乃至平定天下),同时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如“仁”学思想带给人类的满足感、精神超然于现实环境的束缚而享受的自由等。本文尝试以“功利”的思想来解读孟子的“仁”论。

说到孟子,传统的伦理学著作认为他是超功利的,朱伯_先生在《先秦伦理学概论》中所持的就是这种观点[2](P69)。还有研究者称,孟子“讲的利概念,不仅仅是个人利益,而且也指不同国家的利益了。孟子批评讲利,不仅是抨击讲个人利益,而且也抨击讲以君主为代表的国家利益。孟子认为,作为一个有志平治天下的君子,就不应该对掌握大权的君主们讲利”;又称:“孟子坚持仁义的原则,而不问是否有利益,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但同时又说:“其实,孟子也未尝不知仁义本来是可以带来利的。仁义当头则天下爱和,不会出现遗其亲、后其君的局面,就是在讲仁义所必然带来的利”,还说:“孟子所说的仁义具有利民的实质”[3](P177,178)。这样看来,孟子的“仁义”论其实是既不反对个人利益(包括国君的安于其位和百姓的生活幸福),也不抨击国家利益的。今人认识上的矛盾源自孟子本人“仁”论的两面性,对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孟子“仁”论的两面性

孟子是一个以“正人心,息邪说,距_行,放淫辞,以承三圣”(《滕文公下》,本文称引《孟子》仅注篇名)为自任的人,他对于当时存在和活跃着的异于儒家思想的其他学派的思想,都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墨家作为当时学术界除儒家之外的又一“显学”,自然不能幸免。孟子评墨家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尽心上》),这一方面的确指出了墨家自苦、力行的特点,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孟子本人对墨家价值观的否定,他曾经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同上),孟子认为圣君与大盗之间的区别,全在“为善”和“为利”的不同上。与“利”相对的“善”,在孟子那里就是“仁义”。这种“仁义”与“利”不可两立的认识在《梁惠王上》篇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_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_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来源:求是学刊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名单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5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010)62511499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00871)

(010)62751216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010)58807848

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300071)

(022)23501681

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

(025)3592704

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200433)

(021)65642109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100084)

(010)62783533

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020)84111990

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文科楼156室(610064)

(028)85412440

1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361005)

(0592)2182366

1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4203

12

求是学刊

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150080)

(0451)86608815

1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310028)

(0571)88273210 88925616,

1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0431)85099325 85098026

15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4203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0431)5166970

1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021)62232305

1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100037)

(010)68984614

19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210097)

(025)83598341

2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430079)

(027)67868127

2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710049)

(029)82663982 82667978

2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710062)

(029)85308849

23

思想战线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650091)

(0871)5033249

2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0371)67781275

2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010)68902450

2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四牌楼2号(210096)

(025)83791190

2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市石牌(510632)

(020)85220281 85224092

28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071002)

(0312)5079412

2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430074)

(027)87543816

30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原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030006)

(0351)7018311

3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710069)

(029)88302822

32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西区卫津路241号(300074)

(022)23541014 23540081

33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长沙岳麓山(410081)

(0731)8872209 8872471

34

齐鲁学刊

山东·曲阜(273165)

(0537)4455347

35

西南大学学报(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更名)(人文社会科学版)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00715)

(023)68252538

3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

(021)64322304

3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730000)

(0931)8912706 2312707

3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50100)

(0531)88364645

3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200030)

(021)62933089

40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350002)

(0591)87892444

4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市仓山区(350007)

4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0931-7971692

43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010021)

(0471)4992004

4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上大路99号(200444)

(021)66135506

4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广州石牌)(510631)

(020)85211440

4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

(028)84760703

4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230039)

(0551)5107719 5107157

4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518060)

(0755)6536133

49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750021)

(0951)2061793 2061735

5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650092)

(0871)5516038

51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0898)66279237

关于求是学刊编辑部和求是学刊主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欢迎发送邮件

标签: #求是学刊编辑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