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生资讯 > 赵匡胤之死(赵匡胤之死最新进展)

赵匡胤之死(赵匡胤之死最新进展)

发布于:2022-10-25 12:22:33 作者:admin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赵匡胤之死,以及赵匡胤之死最新进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有道是:最是无情帝王家。无论是大热IP改编的宫斗剧,还是历史学者写的专业书籍,那发生在帝王之家的一个又一个故事,都在反反复复地演绎帝王家之中,为了权利而生出的对情感的漠然。

我们惋惜公子扶苏因权力的斗争而辞世,也痛心武后残害自己的孩子。而宋太祖赵匡胤惨死于胞弟赵光义之手的故事,也成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晚,开封东北陈桥驿(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喧哗声不绝于耳。众将士纷纷议论,当今圣上年幼,自己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可无人知晓,自己无奖可获。

将士们不满的情绪裹挟着"先立赵匡胤为帝"的提议声,愈发壮大。

次日,"黄袍加身"的好戏便在陈桥驿这本无名气的地方上演。由此,名满天下的大宋初建,陈桥驿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而要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还有赵匡胤家族。从武将之家到帝王之家,赵匡胤变成了皇帝,而他的亲人们也摆脱了原本的身份,成了皇亲国戚。

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本名赵匡义。但在赵匡胤称帝以后,其弟的名字便需避讳,故而赵匡胤御赐其新名"光义"。"匡",本有匡正、拯救之意。赵匡胤被众人推举为新帝,也确实带着匡济天下的意味。

而"匡"其实还有辅助之意,如果不谈避讳,那赵匡义的名字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他作为胞弟,作为当时陈桥兵变的主力,是把兄长推上帝位的大功臣。

然而赵匡胤还是给其赐名"光义"。"光",确实是个好字,表达了赵匡胤对这个亲弟弟功劳和地位的承认,赞扬他是"邦家之光"。可赞扬终究只是赞扬,赵匡胤一登上帝位,就意味着兄弟二人的关系再也不复从前。

对此,赵光义想得也很清楚。所以在赵匡胤将他封为殿前都虞候,让赵光义领睦州防御使后,他还是"亲征泽、 潞"。虽然他之后"(被)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但他还是一副愿为兄长肝脑涂地的模样。

可出生时"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的赵光义,又哪像只是个为人臣子的人物呢?

赵光义和赵匡胤一样,也是自幼便卓尔不群,让人畏服。且他隆准龙颜,性嗜学、多艺能,与兄长相比才能并不逊色。虽然赵光义在赵匡胤称帝前能"破州县,财物悉不取",但这反而让我们觉得,他的隐忍可能换来更大的爆发。

“癸丑夕,帝(指赵匡胤)崩于万岁殿,年五十”的大事一出,我们最先的怀疑的对象就是赵光义。

开宝九年(976)冬十月癸丑,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突然辞世。而前一晚,赵匡胤和赵光义俩兄弟还在此地把酒言欢。可天将拂晓,赵光义无事而赵匡胤惨死。再之后,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赵光义便继位称帝。

意外?巧合?天灾,还是人祸?赵光义作为在场者,无法为自己洗清嫌疑。

《宋史》对赵匡胤的死因避而不谈,甚至都不承认在赵匡胤死前兄弟二人曾共处一室。可在诸如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等书中,"斧声烛影"的传闻却并不少见。

据记载,赵匡胤和赵光义曾和一道士同游同饮。这道士"能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征之声",且他偶尔唱出的这些话只有赵家兄弟能听见。道士说:"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兄弟二人不解,问道士何意,结果道士说自己只是说了句梦话而已。可这句"梦话",最终却成了"预言"。

赵匡胤与这道士再遇,道士言:"别来喜安。"赵匡胤则问:"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在?"道士给的答案,并非是"万寿无疆",而是"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

"十月廿日夜",正是赵匡胤最终辞世之日。这天原本大晴,星斗明灿,因而赵匡胤大喜。可不久后又天色骤变,大雪和冰雹齐降。赵匡胤又大惊,急忙召弟弟赵光义入宫。"延入大寝,(兄弟二人)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宫人们只能透过窗户上的烛影,见"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等到兄弟俩酒酣饭饱,宫殿外的大雪已有数寸之深。宫人们见赵匡胤引柱斧雪,还转头冲赵光义大声道:"好做!好做!"神似醉酒。

好一番折腾以后,兄弟俩终于消停。赵匡胤"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而赵光义也留在禁内休息。将五鼓,也就是快到凌晨四点的时候,万籁俱寂,太祖已逝,而众人不知。

外人看来,当初那无名道士一语成谶,众人被搞得措手不及。可这一众意外放在一起,又像是有人刻意为之。而继位的赵光义,便最像那"坐收渔翁之利"的人。

再加上"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一载又一载后,赵光义弑兄篡位便成了人们相信的"历史","斧声烛影"变成了最佳的解释。而至于当年赵匡胤到底为何突然去世,我们其实仍旧没有足够的证据去下一个定论。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

赵匡胤暴死的。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扩展资料: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巧对徐铉

赵匡胤出兵讨伐南唐时,南唐使者徐铉对他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李煜和陛下,就好比地和天,儿子和父亲一样。天盖地,父亲庇佑儿子。”赵匡胤不以为然说:“既然是父子,为什么在两处吃饭。”

总评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赵匡胤是怎么死的?

谢邀。

赵匡胤是大宋开国皇帝,虽然是从年幼的后周恭帝柴宗训手中夺来的皇位,没有经过太复杂的斗争;但他面对的,其实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围绕大宋周边一圈的,都是割据政权。

所以,赵匡胤在登基之后,除了平定国内的叛乱,处理繁杂的国政大事;还打响了统一全国之战,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多个割据政权。

开宝九年(976年),在位16年的赵匡胤突然暴死,享年50岁。

按照《宋史》的记载,事情其实很简单:“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然而,到了赵光义的玄孙、宋神宗赵顼[xū]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湘山野录》,却提出了“烛影斧声”的说法,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原文节录如下:“……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

看不懂文言文的悦友别着急,悦史君还是用一句话概括: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三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后宫的太监妃嫔们远远看见,在蜡烛的影子下,赵光义隔一会就离开自己的座位一下,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隔了一会,赵匡胤还拿出了玉斧,伴着斧头砍下的声音,只听见赵匡胤对三弟赵光义说了两声:“好做,好做。”之后两人就在宫里休息了;第二天清晨,赵匡胤就突然暴死,赵光义随后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湘山野录》记载的是自北宋开国至神宗时期的历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朝章国典、宫闱秘事、将相轶闻,下及风俗风情,但主要内容仍是朝廷高官显贵的趣闻轶事。是在宋太宗赵光义的玄孙、宋神宗赵顼[xū]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由僧人文莹撰写的。虽然当时距离赵光义接了哥哥赵匡胤的皇帝班已经近100年,但文莹并非吃斋念佛的普通僧人,而是与同时代的不少朝中大臣交往甚密;“烛影斧声”,就很可能是他听某位高官显贵说的,也侧面说明这种传闻在宋代流行很广。

但关于“烛影斧声”的这段记载,语气隐约,文辞闪烁,便成了一个无法拆解的千古谜团。

南宋著名历史学家、礼部侍郎、敷文阁学士李焘,在著作纂修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史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时,虽然认为“烛影斧声”这一传闻“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录在书中,留待他人详考。

按照僧人文莹在《湘山野录》中的说法,赵匡胤是被三弟晋王赵光义弑杀的,所谓“烛影斧声”;但其他史书并没有类似的说法,僧人文莹的《湘山野录》,是赵匡胤死于非命的唯一出处。

那么,僧人文莹的说法,是否靠谱呢?

其实在悦史君之前引用的“烛影斧声”原文节录之前,还有一段内容:

“……祖宗潜跃日,尝与一道士游於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喜歌步虚为戏,能引其喉於杳冥间作清徵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间语,岂足凭耶?’至膺图受禅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之。人或见於轘辕道中,或嵩、洛间,乃开宝乙亥岁也。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看不懂文言文的悦友别着急,悦史君还是用一句话概括:赵匡胤和赵光义年轻时,遇上一位老道,3人很投缘,经常一起喝酒聊天;一次,老道就说了:“赵老二是真龙天子,要当皇帝!”结果,后面赵匡胤就真的代周建宋了;后来,赵匡胤又问老道自己能活多久,老道说他很可能过不了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号。紧接着就是“烛影斧声”的情节了。

那么,赵光义真的有杀大哥赵匡胤的动机吗?

赵光义有4个兄弟,但由于大哥赵匡济和五弟赵光赞早逝,所以二哥宋太祖赵匡胤,实际上就是赵光义的大哥,而四弟赵廷美,则是他唯一的弟弟。

赵光义长大后,一直跟随二哥赵匡胤左右,还曾在陈桥驿兵变中有拥立之功;再加上妈妈昭宪太后杜氏“金匮之盟”的加持,赵光义就成了赵匡胤的皇位接班人。

不过,随着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慢慢长大,赵光义确实是有危机感的,担心二哥会违背“金匮之盟”,将皇位直接传给儿子赵德昭;而赵匡胤面对长大的儿子赵德昭,估计也会有废弃“金匮之盟”的想法;这么看来,赵光义和二哥赵匡胤的矛盾,是逐年递增的。

但从赵匡胤去世前都没有给儿子赵德昭封王,可见他的易储行动并没有实施;而一直被当作皇位继承人培养的赵光义,早就在朝廷上下广植亲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这么来看,赵光义弑杀二哥赵匡胤的动机,又似乎不足。

综上,悦史君得出的结论是:“烛影斧声”是不存在的,只是坊间对赵匡胤非正统传位的一种猜测,赵匡胤的突然死亡,很可能是因为常年奔波劳累造成的猝死。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赵匡胤的离世是件离奇的事情。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扩展资料:

赵匡胤的经济政策:

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五代时期,黄河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赵匡胤在建隆三年(962年),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除了黄河之外,赵匡胤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这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下过一道命令,就是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尽快医治了二百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赵匡胤怎么死的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葬于永昌陵(位于郑州巩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曰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扩展资料: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赵匡胤之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赵匡胤之死最新进展、赵匡胤之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欢迎发送邮件

标签: #赵匡胤之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