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学考试 > 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分析(教育行业发展前景)

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分析(教育行业发展前景)

发布于:2021-05-06 01:28:59 作者:admin

作为一个教育行业的老手,我在少儿英语度过了四年,在国际教育行业度过了八年。在疫情的一瞬间,我对行业有以下想法,与大家交流。

最大的感触是,3360国际教育产业已经进入下半年!

(1)

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分析(教育行业发展前景)

韦伯英语在2019年10月宣布破产清算,但仅仅半年后。庚子年的疫情和各种大新闻让这件事感受了很久。教育机构好像都是赚钱的。它们为什么会掉下来?

教育机构现金流强,现金怎么可能紧张?

留学培训公司收入模式: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教育公司的基本模式。教育公司大多采用预收费模式(财务标准为“预收”VS“收入确认”)。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培训机构来说,月销售收入是50w,很有可能班级淘汰的收入只有10w,但是很少有人能抵制未经证实的40w的想法。我们以一个中型机构为例:一个300平的办公室可以留出15个左右的一对一房间。在这15个房间里,学生很难在周中安排上课。周五有四个小时,周六、周日的早、中、晚各六个四小时的时间时段,共计28小时。一间教室每周最多可以减少28小时的课时,15间教室*28小时*4周=1680小时。按800元/小时收费,每月停课。为了达到这个消课量,学生每周上课一次,两个小时,相当于本月有210人报名上课。我认为这是一个乐观的数据。简单算一下账:按照理想的运营状态,毛利可以在25%左右,当月确认利润为。如果210个学生报名,假设平均每个学生3.5w,那么当月收入735w。多数情况下,在确认盈利的情况下,很多机构经理会冒险拿着735-=的预付款去扩张(个人创始人非法洗黑钱的情况我就不讨论了)。这里,我把比较数字放出来。我想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很多教育公司会有这么大的漏洞。

因此,我们初步得出两个结论:

1.创业很多人不尊重财务合规,拆东墙补西墙,里面裸奔严重。

2.盲目自信,缺乏危机意识,被黑天鹅事件挤压,带来现金流危机。

流行病的无情打击

停课:停课不能确认收入。

退款:线上工具或线上(高端)服务团队没有提前布局,导致线上服务水平和线下服务水平相差较大,无法满足家长需求,导致退款。当然也有可能选择的曲目根本不具备线上属性,比如以线下托管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机构。

销售业绩无增长:疫情会导致客户焦虑,影响客户决定放缓。比如留学行业,国内疫情高峰期,客户考虑希望等疫情好转再做决定;国内疫情好转,国外疫情再次爆发,进一步耽误了客户的决策。

知道了“确认收入”的陷阱,为什么还想扩大?

不同于创业初心:

创业有两条路,一些创业人追求的是脚踏实地地“口袋里挣钱”,从不负债经营;创业有些人追求的是,目前的亏损不重要,关注公司在未来资本市场的价值,比如VIPKID、ape辅导。可能公司现阶段亏损,但是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盈利模式可以多元化,在资本市场会有很大的价值。

教育行业面临着如何在盈利和资本之间做出选择。我个人认为不是每个教育公司都有资格在两者之间选择。大多数创业-based教育机构应该首先努力争取利润。只有时机成熟,他们才能走向资本收益。然而,如果你想从一开始就亏损来追求资本收益,你可能会给自己埋下一个“天坑”,最终把自己推向死胡同。比如在顺顺读书的时候,一开始选择了CapitalGain,希望能疯狂“烧钱”,聘请高份额的顾问,占领市场。后来发现烧不动了,想切回到老老实实赚利润的模式。但此时发现顺顺并未掌握核心服务流程,无法与顾问就分工达成一致,导致顾问离职、客户流失、转型失败(创始人最终退出与商业模式无关)。我的想法是,很多大企业都是把缓慢的努力放在前面,做足了才能“上火箭”。这在商业上叫做MVP思维,意思是“最小化可行产品”。MVP下,验证人才的可重复性,客户的可持续性等就足够了。并在烧钱和大规模复制之前实现快速自然增长。不过,我发现很多创业业内人士在MVP还没完成的时候(还是有些问题),就想着“抄袭”,最终难免昙花一现。

从创业:“快速套现”的心态

很多创业人倾向于“追求胜利”,在市场好、融资顺畅的情况下不断扩张,甚至不惜进入新战场、拓展新品类。但马爸爸常说的是“天好了就修屋顶。”。特别注意在行情好的时候不要迷失自己。还有就是要注意不要为了“快速套现”而盲目的进入资本。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最近国际教育行业的例子。我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看上海某著名国际教育机构(我们称之为A公司)与其控股公司(我们称之为B公司)从去年底到今年年初发生的事情。关于谁对谁错我们讨论的不多,但是他们的经历确实值得思考。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大致情况:A公司已经取得了上海一线语言培训机构的地位,业务量增长很快。创始人在当地的教学声誉和市场积累得到了认可,他得到了资金的祝福。但是A公司创始人在华东以外的影响力和留学的轨迹有限。所以,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扩张,扩大规模,就要和其他地区有一定量和增长的公司合作。

然后A公司以最直接的投资扩张,控股其他公司(记住控股的知识点),然后B公司就产生了。B公司创始人可能对资本市场了解有限,想获得华东地区知名机构的投资

也许是一个双赢(既账上有一笔投资款可以用,又可以获得品牌加持),还能在A公司完成对自己的股权收购后,拿到承诺的可观收入,于是就欣然接受了。

这时候就发生问题了。B公司创始人的逻辑是:这是我的公司,虽然现在被投资了,但干活的还是我,钱怎么花怎么分是我的事,就算你A公司要花账上的钱,也得通过我同意。可是A公司创始人的逻辑是:你是我控股的公司,按股权逻辑讲,公司层面我是爸爸,在被我投资时,财务权已经交给我了,家里的钱该我说了算。

与此同时B创始人的确有非常不错的运营能力,在被A注资后非常努力,让公司收入增长很快。但这时A公司在扩张时财务吃力了,A创始人一看我养的这个B公司成长不错,就先把B的钱拿来解决一下眼前的问题,然后在没告知B的情况下,就鼠标+U盾把钱转走了。然后B坐在非自己控股的公司里辗转反侧:“这公司是我创立的,钱又是我辛辛苦苦赚的,你才投那么点钱,怎么就不打招呼把我赚的钱都给拿走了?而且态度还这么差?neng他。”

后面的情况就是:

A认为B在发展时拿了自己投资的钱,现在发展好了忘恩负义;B觉得A去年投了自己那么点钱,今年增长这么快,太亏了,越想越气,和A创始人来了个真人格斗(这是违法的),后面又在网上各种爆料A的内部问题,想让A垮掉,自己早点脱离控制。A和B想要的都是在资本市场能早点得到回报。A为了早日上市,不惜控股文化价值观都不一致的团队,最后自食其果。B为了短期加速发展,不惜以放弃控股权的代价获得融资,最后对公司完全失控。

所以我不禁思考,在这个浮躁的市场下,是快速扩张体量为王重要,还是慢节奏地打造真正过硬的产品,最后形成增长闭环重要呢?当然我知道没有资本是允许你慢节奏的,这就涉及到创始人和资本方的理念诉求问题了。我自己还没有足够的经历判断,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但我始终觉得,在国际教育行业,每一个找到我们的家庭,都是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我们身上的,如果没有足够过硬的产品和团队,资本想要的“野蛮生长”,不管对于企业还是信任我们的家庭,可能都是一剂毒药。

(2)

从1月底一直延续到现在,教育公司可能整个上半年都会深受影响,到底路在哪里?一个好公司,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够更加反脆弱?(下面这几点作为后续分析的目录,有机会一一跟大家分享)。

好公司,品牌力强:

品牌是最重要的护城河,注重品牌定位的企业,营销效率会高出许多。随着教育行业在最近3年被看好,行业的竞争也逐渐进入同质化。很多教育公司,管理者不具备外部视角,品牌定位不清晰,无法进入客户的心智,最后所有的营销可能都白做了。

所以找到自己的差异化进行错位竞争很重要。比如VIPKID,定位“在线青少年英语”;跟谁学,定位“在线K12直播大班课”;这两家都是避开传统线下巨头(学而思/新东方),开辟新赛道。又比如立思辰,在数学和英语两个科目都已被巨头占据的情况下,错位切入“大语文”品类,获得新增长。又比如深圳K12上市公司思考乐,错位出击下沉市场,“关外”包围“关内”,最终超越邦德教育成功上市。以上都说明了品牌差异化、错位竞争的意义。好公司,往往产品驱动:讲到好产品,不得不提到学而思和张邦鑫。就如他一句名言,“不是靠口碑招来的学生,都是可耻的”。学而思的产品,确实很过硬!40人的教室,前面坐学生,后面坐家长,甚至家长和学生的教材都不一样。把教学过程零距离的呈现给家长,既让家长知道上课内容,课后可以辅导孩子,也对师资和教学服务进行反监督,最后形成家长口碑现象级传播。

是的,真能把产品打磨到极致的公司,裂变起来是很吓人的。而有的公司是营销驱动,前几年也许能做到快速扩张,但后面产品服务跟不上,一旦外部环境改变,影响就很大。虽然目前学而思也在被浑水做空,但关于他们线上线下的产品增长和盈利状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好公司,对技术的理解深:

深耕教育行业多年,我认为,教育公司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很难突破“手工业者的魔咒”。就像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师傅带徒弟培养出来的能工巧匠,数量有限。所以在企业理念上,总会说“小而美”的理念,似乎“美“一定是和“小”共生的。但是在商业理论的发展上,早已到了“大而美”的阶段。乔布斯就是一位对“大而美”理论完美的诠释者。如何通过对技术的深度理解,让每一位老师的生产力“10倍好”地放大,让教育行业走出“手工业者的魔咒”,是每个公司都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好公司,战略能力强:

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之后可以跟大家详细讨论。而我今天想分享的是,许多教育公司,是缺乏战略的。我曾跟很多教育公司老板交流,问他们公司战略是什么。大概有一半回答这个问题,很明显是现场随口讲的,剩下的有90%回答出的那个战略,可能根本不是一个可行性战略。总体而言,教育公司的战略思维很欠缺。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好战略坏战略》,以后我们可以多多探讨。

(3)

宏观来看,留学语培行业,将何去何从: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宏观数据:

1.各国中国留学生数量

2.根据2019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2018-2019学年,全球总计有109.5万名国际学生赴美求学,与上一年人数基本持平,占美国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5.5%。中国连续第十年成为赴美留学最大生源国,占全部国际学生数量33.7%。

3.赴美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但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对于以留学咨询/中介服务和留学语培为代表的相关产业链而言,近年的经营压力明显提升。许多同行交流的时候,会提到,中国的留学行业,或者留学人数,已经不怎么增长了,是不是留学行业就没什么前景了?这让我不禁想起美团创始人王兴所讲到的互联网的上半场和下半场的文章。文章里说,我们国家互联网上半场已经结束,因为近几年,网民数量已经不怎么增长了,手机覆盖率也几乎达到顶峰。那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互联网行业也没什么发展了呢,当然不是!从以上中国学子主流留学目的地分析情况来看,结合商业模式和抗周期属性来讲,我还是长期看好。留学市场抗周期性还是非常显著的,永远占据家庭的最大消费支出,不太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只不过,留学行业进入下半场了,存量市场的争夺。如果一个公司,不能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那必将被更优秀的组织代替,最后出局。

中国已经在世界强国路上走得很快了,但和第一名还有比较大的经济、技术和教育的差距(不是自卑,是客观正视)。国际教育行业提供给大量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高等教育上另一个选择机会。带给孩子国际化的视野,绝对是一个大国培养下一代的“高频刚需”。

(4)

疫情会过去,但是多少国际教育企业能够在这个下半场活下去?各位朋友,让我们一起面对疾风吧!

我是许多多,接下来的日子我会以一个国际教育行业创业者的身份,和大家分享我的所见所得,下面是我的微信(veryduo123),欢迎国际教育的从业者和对国际教育事业感兴趣的朋友加我,大家多多探讨,互相取暖,共克时艰!

展开阅读全文​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欢迎发送邮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