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生专业 > 灵灵修培训修培训班报名(为什么要灵修)

灵灵修培训修培训班报名(为什么要灵修)

发布于:2021-05-09 02:48:47 作者:admin

有心理问题,为什么不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忙?一方面,中国人不愿意面对“心理疾病”,即使一些公司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但许多人不习惯与陌生人交谈。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心理治疗”市场,没有统一的标准,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区分不清,极大地影响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硕士叶壮认为,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市场不完善、不专业,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咨询师更多,从课程毕业的咨询师太少。叶壮说,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往往需要高学历和500小时以上的试用期才能胜任。但是,在我国,心理咨询的门槛太低,心理咨询实践没有统一的标准,心理咨询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人找不到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反而去上“精神培训班”等培训班,甚至还有一些有职业资格证的人参加“精神培训班”。“精神修炼”不是让人寻找内心的平静,也不是分析具体的个人问题。通过乐观、感恩、善良、慈善等情感训练,课程为成功的学习煮了一碗“鸡汤”,看似万能,实则无效。

灵灵修培训修培训班报名(为什么要灵修)

法律方面仍然没有定论

“精神阶层”是畅通无阻的

真正的“修行”包含很多有价值的元素,比如冥想、阅读、祈祷。身心的修行是基于意向,而不是形式。只要心灵是修行,任何行为都可以神圣化。比较传统的修行(比如基督教的修行,伊斯兰教的修行,禅宗的修行,瑜伽的训练等。)需要遵循具体的步骤和规范。根据下属教派和导师,通常会有具体的冥想和祈祷方法,可能会有进食行为的限制。对于很多经历过挫折的人来说,灵修有一定的治愈心灵的作用,但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免“清空大脑”后缺乏理智和狂喜。

而中国的“精神类”,类似于“创造富足”,对学生的心理控制力很强。叶壮认为,“精神课”的本质与心理治疗有很大不同。好的心理治疗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心理咨询师只能整理、引导、梳理问题。而“灵堂”的训练简单粗暴,急于“赋予正义”,激起学生情绪。他们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但如果他们不能认出自己,他们就会迷失自己。这些“导师”虽然运用了一些心理技巧,但本质是对学员进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洗脑。

“生命之源”、“身心”、“创造富足”的训练内容大相径庭,但相同的是,作为老师或大师的人控制着一切力量。精神群体中最常见的危险是滥用权力。老师的意见被视为圣旨,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他的一言一行。老师的权威不能动摇,敢于质疑的人会被排除在外。这时,老师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学生的现实生活,他们也考虑学生的兴趣。

据媒体报道,每售出5万元的学生卡,工作人员将获得2000元的佣金,中心将获得1万元的佣金,每售出300万元的主管将获得6000元的佣金。中心的普通成员——主管——负责人,与第一层的佣金相结合,构成了一个丰富的三级金字塔。一些急于改变生活状态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刷信用卡、卖房产,从而将家庭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

非政府反MLM人士徐莉表示,以培训为名,变相支付入门费,线下发展形成层级关系,分级返利,团队支付,同时具备这三个特点,可能涉嫌传销。虽然有关部门认为“精神班”有有害训练的嫌疑,

相关法律的缺失使得灵修课进行的很顺利。遇到投诉后,一些“精神阶层”消失了,但类似的精神传销并没有停止。一些团体甚至通过社会关系进入校园和机构,换上背心继续招生。今年4月,在被媒体曝光后,《创造富足》继续在主流媒体上宣传,并在北京等地组织培训。创始人张馨月的微博仍在更新中。

精神荒芜条件下的“善意狩猎”

被墙与邪教隔开

“创造富足”以净化灵魂的名义给学生洗脑,却做了“掠夺”。回看2012年曝光的“身心”培训机构,打着精神成长的幌子,收取高额会员费,开设赤裸裸、淫秽的“谭崔”课程,鼓吹“婚外性”和“性解放”,甚至需要在高级课程中与“导师”发生性关系才能“获得能量”。其实谭翠并不一定包含性内容。谭翠的开始和一般瑜伽没有太大区别。他主要采用健身、呼吸、饮食管理等一系列方法来净化自己,发展身心。这种单纯理解瑜伽的内涵,获得“大师”的指导,用身体支撑“大师”的行为,类似于奥姆真理教等邪教。

邪教的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和心理基础。奥姆真理教大发展时期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早期,社会信仰的丧失导致部分人误入邪教组织。30年来,中国物质财富爆炸式增长,主流意识形态严重缺位,导致大量小贩贩卖精神产品。中国人缺乏精神,一心一意看“钱”,甚至完全背离“精神修炼”真正理念的课程也能获得大量会员。“创造富足”不断鼓励会员去梦想。经历过这种洗脑的人,对团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愿意花钱,觉得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提升。

中国传统哲学通常以“指月”来强调悟性的重要性,这是优越的,但能否找到路径,只能看缘分和修养。“精神训练”课程和邪教一样,采用“训练”或“提升”的方式,引导成员发展他人加入,甚至以“成功”和“得法”为诱饵,让成员突破障碍,摧毁之前的人际关系结构,将“导师”视为精神信仰。会员一旦失败、遭受挫折或提出疑问,就可以推到会员自身的“修养不足”上。

过高的“精神阶层”既不能处理现实问题,也不能解决精神困境,精神荒芜下的“善意狩猎”只是与邪教隔了一堵墙。在一个矛盾频发、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

要警惕“病急乱投医”,让灵魂早日回归正途。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欢迎发送邮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