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生专业 >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个人申请)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个人申请)

发布于:2021-05-04 01:15:08 作者:admin

张文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日益分化,农民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2012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体高度,为我们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好”的问题,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促进城乡一体化指明了根本方向。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从调查、模式改进到机制优化逐步推进系统工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个人申请)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调查

对行业和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深入调查,重点调查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发展、农业规模和组织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数量和质量等情况。分析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合理估算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重点解决常见的以简单的“训练”代替“培养”,培养不够精准的问题。让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农村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形成相互支撑的耦合体系。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大农户、家庭农户、农民合作社领导、发展愿望和潜力较强的骨干农户作为生产经营型专业农户的培育对象,农业企业关键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技能型专业农户的培育对象,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工作为专业服务型专业农户的培育对象,按行业(岗位、岗位)入库,为准确培育新型专业农户奠定基础。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地区间农业产业结构类型多,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差异较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差异较大。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经过多年实践,全国各地形成了多种农民培训模式,包括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田间传导培训模式、典型示范培训模式、项目推广培训模式、媒体传播培训模式等。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借鉴以往的各种经验,根据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创新适合本地特色的教育培训模式,包括大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面对面农业技术推广等培训模式;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积极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教育和网络培育;探索“互联网培训”模式,实现在线学习、在线技术咨询、教学资源和信息共享等。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业广播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为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践教学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构建手段先进、运行高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层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载体。但目前大部分基层农广校仍处于恢复重建过程中,实训学科建设薄弱。大部分农广学校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没有专职人员,教学设备差,培训条件差,难以保证培训支持;培训基地多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农民田间学校少,培训效果差。因此,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重点是加强基层农广学校建设。通过落实农业广播学校的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建立适应职能任务和办学要求的专职办学队伍,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增强教育培训能力。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支持机制

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不仅是巩固培训成果的需要,也是吸引农民积极参与种植的需要。只有加强对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解决他们在资金、技术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职业农民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在创业找到工作,耕作工作的发展才能从“优越需求”转变为“农民需求”:第一,产业支持。整合涉农项目,引导各级各类农业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逐步形成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产业促进职业农民成长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第二,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专业农民流动。引导农村土地先流转给新型专业农民,支持和帮助专业农民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第三,资金支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互助基金制度、引导小额贷款、提供贷款担保、发展生产保险、增加补贴等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资金支持。(作者:江西省委党校经济研究所)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欢迎发送邮件

相关文章